社会服务

从“土村落”到“明星村” ——广安民盟以“乡愁”为钥 解锁金垭村振兴密码

来源:民盟广安市委 发布时间:2025-09-08 点击率:1【字体:    

白墙黛瓦映稻田,古村新韵入画来。走进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城北镇金垭村,农耕主题的彩绘墙讲述着岁月故事,智慧农场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,烙画工坊中葫芦上的川东民俗图案正被细细烫烙……这个曾不起眼的小山村,如今已是挂满“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“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等10余项荣誉的样板村。

“是民盟的同志们带着我们挖文化、兴产业、传手艺,日子才像芝麻开花节节高。”村民刘大爷望着村口崭新的村史馆,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。近年来,民盟四川省广安市委会积极响应“留住乡愁行动”,以“文化为魂、科技添翼、非遗生金”的思路,让金垭村焕发新生机。

文化为魂:让老故事长出新触角

“这张1982年的村貌照片,修复了整整三天!”在金垭村村史馆,原民盟邻水县支部副主委、邻水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刘大开指着墙上的老照片,语气里满是感慨。作为盟员,他牵头的“三库一馆”建设,成了村里“留住乡愁”的根基。

三年来,刘大开带着团队翻山越岭,走遍全村28个院落,收集到300余组老照片、200余件老农具。82岁的乡贤黄永发还记得,去年夏天,团队顶着烈日上门采录口述史,“从土改说到联产承包,录了整整4个小时,没想到这些老故事还能传下去。”如今,120小时的口述资料已整理成电子档案,成为村里的“活历史”。

更让村民惊喜的是,村史馆不只是“陈列馆”,更是“致富馆”。“你看这组‘农耕四季’文创书签,上个月卖了800多套!”村支部副书记刘大俊拿起货架上的产品,笑得合不拢嘴。通过“村史馆+产业”模式,村里开发的2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,村民们笑着说:“老物件不仅能看,还能‘生钱’!”

科技添翼:让黄土坡结出“智慧果”

“以前种辣椒凭经验,现在看数据!”在金垭村的智慧农场,种植户蒋川点开手机APP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。这个由民盟农业专家服务团打造的水肥一体化基地,让她的辣椒亩产提高了三成。

“丘陵地区种果蔬,得有‘定制方案’。”民盟邻水县支部主委魏洪军蹲在田埂上,手里拿着刚测的土壤样本。三年来,他带领副主委余涛、委员曾姣等农业领域盟员专家,开展了30余场技术培训,推广的5个高产新品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。“‘起垄栽培’技术,让我的茄子少烂了一半!”村民周大哥算起账来,脸上乐开了花。

科技不仅提产量,更能创品牌。在专家团指导下,村里注册的“金垭绿蔬”成了抢手货,超市里的收购价比普通蔬菜高40%。“上周刚发了批订单到重庆,光黄瓜就卖了2000斤!”看着货车驶离村口,合作社负责人难掩激动。如今,200亩智慧农场年增收超80万元,科技成了村民眼里最可靠的“致富伙伴”。

非遗生金:让老手艺走上新赛道

“烙画要‘稳、准、匀’,这一笔是表现嘉陵江的波浪……”在“妙笔生花”烙画传承基地,广安市级非遗传承人卢文利正给学员们示范。作为盟员,她带着团队在村里建起基地,让川东烙画这门老手艺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
“免费领的葫芦苗,结出的葫芦能卖钱!”村民吴大姐的院子里,挂满了形态各异的葫芦。基地推行的“种—创—销—游”模式,让村民既有种植收入,又能参与烙画加工。去年,村里的农家宴吸引了5000多名游客,吴大姐光在农家乐帮忙就赚了1.2万元。

更让人骄傲的是,这门老手艺还走出了国门。“你看这个孟加拉国徒弟,烙的熊猫图案比我烙的还传神!”卢文利拿出手机展示学员作品。基地通过央视报道火出圈后,全网传播量超3000万次,连非洲客商都来下单。120名“小小传承人”在校园里学习烙画,更让这门技艺有了“接班人”。

从文化解码唤醒乡愁记忆,到科技赋能激活土地潜力,再到非遗创新开辟致富门路,民盟广安市委会以“三融三变”模式,让金垭村从“单点突破”变成“集群发展”。如今,辐射周边2村的产业集群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1200万元。

“望着青山,看着绿水,揣着乡愁把日子过红火——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!”夕阳下,村民们的笑声在稻田里回荡,勾勒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。


Copyright © 2024-2026 中国民主同盟广安市委员会  川公网安备51160202511868
地址:广安市广安区金安大道一段26号  电话:0826-2346803  邮编:638000
蜀ICP备16008452号  本站支持IPV6访问